今日焦点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文化 > 在”悬天净土 壤巴拉”藏陶里,读懂壤塘人的匠心

在”悬天净土 壤巴拉”藏陶里,读懂壤塘人的匠心

2021-06-15 来源:  浏览:    关键词:

壤巴拉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也不负盛名,用一重重山水,滋养了壤巴拉的山越蜿蜒,刻画了壤巴拉的岁月从容。

微信图片_20201119091109

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裹挟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向南,在龙门山古老大陆、古老海湾骤然止步,高高隆起成藏民族的香拉东吉神山。四条发源自雪域的河流——梭磨河、杜柯河、则曲河、脚木足河,一路翻越高原,穿过峡谷,集扎成束,将纯净的雪山之水汇聚为名闻遐迩的大渡河。

微信图片_20201119091303

松涛阵阵,经幡猎猎,溪水潺潺。雁阵呼啦啦向南飞去,在斜阳和云朵间啾啾长鸣。雪域高原清冽的泉水,从山涧喷薄而出,击打着寂寞的石窟,像九曲柔肠,如隐秘心事。成群结队的牦牛悠闲地漫步,在低伏的草窠里寻觅嫩叶。星星点点的马队纵横驰骋,追寻着牧人的哨音。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在悬天净土壤巴拉,就连漫山遍野的泥土,也可以雕琢成陶器,在岁月中留香。

微信图片_20201119091705

藏陶曾今作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一度盛行,但随着新工艺的出现,这份技艺迅速走向没落。壤巴拉的时光极具包容,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在新时代中碰撞出炫丽的火花。

微信图片_20201119091803

位于壤塘县的“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藏式陶艺传习所的学员们一直致力于藏式陶艺的传承与挖掘,将深藏于书籍中的藏陶制作之法重现人间。壤巴拉藏陶就地取材,选用本地海拔近4000米纯天然无污染的伏藏陶土。

微信图片_20201119091856

深藏在地底的陶土经过近一年的沉腐处理后,需晾干后才能使用。晾干后的泥土敲碎,用石磨磨成细粉,过滤网过滤出石子及较大块泥土。

微信图片_20201119092031

泥性如人性,泥性决定了陶器的性质,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还原最原始的工艺手法,摈弃捷径,追求一种更接近泥性的雕塑语言,把对泥性的掌控,手法的运用以及刹那的灵感都凝固在藏陶作品的创作中,呈现出了具有藏族特色“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陶器。

微信图片_20201119092428

随后将磨好的细粉按比例注水炼泥,做成陶泥方能开始制作泥坯。取做好的泥坯,按设计制作成壶、茶杯、酒壶、餐具……。制作泥坯的过程对阳光、湿度、气温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春夏秋三季成为了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制作藏陶的最佳时间。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始于土,成于火,泥坯需放置在阴凉之处阴干,切勿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最后泥坯在近1000度高温烧制、上色。“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藏式黑陶则采用青稞糟粕灰着色烧制。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纯天然的陶土、纯净无污染的水源……还原陶艺最原始的颜色,“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藏式陶艺传习所将蓝天白云融进了陶艺中。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在这远离城市的悬天净土里他们用耐心、恒心、细心成就了“悬天净土 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藏式陶艺,跟随着每一个藏陶浴火重生的还有他们日益坚实的匠心。他们将匠心付诸于陶土,凝聚成对器皿的形态,在世间传承。

微信图片_20201119092625

微信图片_20201119092632

执一颗匠心,择一艺坚守,在最美的年纪,遇见了最美的艺术,余生里,一切灯红酒绿都是浮云。如今“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藏陶已经走向了国际市场。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